从“周因殷礼”到“周文郁郁”——西周宗法礼乐制度的建构 CNKI文献
事情的发展总是由简到繁、由粗到细,宗周的礼乐制度亦不例外,所以"制礼作乐"绝非一蹴而就,亦非一人之功,当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,这个"过程"的时间跨度上溯文王下至成康,其间周公所发挥的作用最具代...
"礼坏乐崩"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,是东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,指的是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的崩坏。春秋早中期,由于礼乐行之日久,宗法观念深入人心,大国称霸表现出浓厚的"尊尊...
孟秋时祭在先秦时期便已施行,中元节源于汉末道教"三官信仰",盂兰盆节脱胎于儒家宗法伦理和道教荐拔观念。三教交流以魏晋为起点,隋唐时达到鼎盛,出现了儒家尝秋、佛教盂兰、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,学术思...
《大明律》的制作修订 ,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,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、以礼入法、以法护礼、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。首先 ,“明礼以导民 ,定律以绳顽”,是明洪武君臣制定《大明律》的宗旨。其次 ,《大明律》“重礼”,亦足以证...
《四库全书》由经史子集四部组成,经史子三部并不缺乏礼制礼学文献。《四库全书总目·集部总序》指明,集部含楚辞类、别集类、总集类、诗文评类、词曲类五等。我们通过研究可知,礼学文献在这五等类之中并不罕见,然...
哀公作诔,称孔子为尼父。尼父是否为谥,历来歧见纷纭。自平帝时追赠褒成宣尼公后,孔子之谥,递有演变。北魏时称文圣尼父,唐时尊为宣父、文宣王,宋时则为玄圣文宣王、至圣文宣王,元武宗时至圣前又加大成,明嘉靖后止称至...
道教斋醮科仪虽起源于下层民间中的巫祝仪式,但在发展中不断地吸收了先秦周礼祭祀礼制的内容。道教斋醮名称源自先秦周礼,道教斋醮祀神对象及祀神方式多以先秦周礼为基础,道教斋醮器物大多承袭先秦礼制器物规制,道教斋...
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,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。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,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:周礼类、仪礼类、礼记类、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、其他...
孔子以及礼教泛论——对于新文化运动和文革的检讨 CNKI文献
纵论上世纪"五四"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化革命对于孔子和礼教的攻击,适度肯定其中有关批评之外,主旨在于表示异议,不赞成对孔子和礼教的全盘否定。
"礼坏乐崩"一词渊源于《论语·阳货》中宰我之言:"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。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"用以表达丧期太长则礼乐荒废。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首次将"礼坏&q...
明朝大学士李东阳虽然出生于北京,却是湖南茶陵荷木坪村的乡贤。他在以《南行稿》为代表的诸多诗文中表达了对故乡荷木坪的热爱与眷念,反映了其浓郁的乡土情结。李东阳的乡土情结既源于热爱祖国山河与各地风土人情的修...
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 ,分析洪武帝奠定、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 ,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 (也是特点 ) :一是重视德治外交 ,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。
我国古代社会,礼仪制度被认为是治国和修身之本,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。古代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,对礼制的教育和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主要表现在:第一,古代学校是习礼演礼的场所;第二,学礼制度本身就是对古代礼...
先秦至两晋旧君故吏之伦发展的学术与政治逻辑——以丧服学... CNKI文献
《仪礼·丧服》所记"为旧君服"制度意在斩断旧君故吏关系与政治的联结。旧君故吏之伦在周代尚不具备"合礼性"。春秋以后,随着新的君臣观的出现,以私人恩义相维系的旧君故吏关系得到了认同,&q...
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,分析洪武帝奠定、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,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(也是特点):一是重视德治外交,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。
从丧服礼视角看西周至晋代师弟子一伦发展的政治逻辑 CNKI文献
君师与天地、先祖同为礼之三本,但周代师弟子关系因被政治伦理所掩盖而无相关的丧师礼。春秋以降,官师分离,师的重要性得以显现,师弟子关系为世所重,丧师礼应时而生。汉代选官制度固有的缺陷加上政统对道统控制力的弱...
《宋刑统》一书与《唐律疏议》基本相同 ,足证赵宋承袭唐制 ;《宋刑统》不是《唐律疏议》的简单翻版 ;由《宋刑统》增加而为《唐律疏议》所无的文字 ,可知宋朝礼法不完全等同于唐代礼法
《周礼·地官》中有"媒氏"一职,反映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官府管理男女婚姻的规范与状况。职事中有关于"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"的规定,历代经学家对"判妻入子"注释不一,影响到...
儒藏(精华编七三),该书由四部分组成:[清]凌廷堪著《礼经释例》,曹元弼先生著《礼经学》,[北宋]司马光著《书仪》,[南宋]朱熹著《家礼》。关于《礼经释例》,曹元弼先生大加称赞,说:"近时则凌氏《礼经释例》善承郑...